技术
绿色智慧建造典范,雄安站,出发!历时两年,亚洲最大高铁站建成投入运营
时间:2021-01-28 作者: 浏览:1495

  雄安站于2018年12月1日开工建设;2020年4月30日完成主体结构封顶;2020年12月27日,投入运营。亚洲最大的高铁站,从开工建设,到投入运营,历时整整两年,再一次刷新了同类工程的建设纪录。



  12月27日上午10时18分,由雄安站发往北京西站的C2702次列车正式发车,于11时直达北京西站,全程历时42分钟。北京至雄安新区城际铁路大兴机场至雄安新区段全线开通运营。雄安新区首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亚洲最大的高铁站——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正式投入使用。


  京雄城际高速铁路正线全长92.79公里,设5座车站。雄安站为全线最大车站,总建筑面积47.52万平方米,相当于6个北京站,有66个足球场大小。站场总规模13台23线,一次建成,分期投入使用。


▲站房大厅服务台


  现今,雄安新区可通过高铁直达北京、天津、石家庄等京津冀主要城市,快速融入北京、天津半小时交通圈,石家庄1小时交通圈,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区域高速铁路网结构,提高雄安新区对全国的辐射能力,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站城一体”筑就匠心精品


  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作为国内首个大规模采用清水混凝土技术的高铁站,一次浇筑成型,结构挺拔俊美。


▲雄安站大厅


   雄安站为桥式站,车场轨道层直接接入车站地上二层,地面进站可直接步入候车区域,站房采取站城一体化设计,进出分层,到发分离,可实现客流的“多进多出”。高铁旅客出站可“零距离”换乘地铁、公交。


▲雄安站站台


▲吸声站台墙


  另外,车站拥有“智慧大脑”,可对全站监控设备、电表、水表、扶梯、直梯等进行作业全过程监控,一旦设备发生故障能及时抢修,为旅客出行提供便捷体验。首次出现的装配式吸声站台墙也可降低列车进站引起的噪声让候车更安静。


智能建造淬化“钢铁变身”


  雄安站站房核心骨架为钢结构工程,工程总用钢量约13.1万吨,分段重量最大达33吨,采用高材质钢,钢板厚度最大可达80毫米,主要分布于轨道层及以下劲性结构,高架层钢结构、高架候车厅屋盖及雨棚结构等区域。


▲高架候车厅


  雄安站建设全过程采用BIM技术大力打造5G+边缘计算智慧工地,利用BIM的集成化可视化优势在现场运用智能放样机器人、无人机等设备和倾斜摄影技术,分阶段、多角度收集数据模型,为工程统筹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深基坑智能监测技术、智能塔吊防碰撞系统、高支模智能监测系统,实现了测点统计、数据分析、预警管控、巡视检查等多项功能,对施工作业全过程实时监测。


▲BIM应用


  现场焊接作业首次使用钢结构全自动机器人,实现高强度厚板对接焊缝,标准化工艺化焊接,提高焊缝质量。2万延米一级焊缝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


▲智能焊接机器人


  津雄城际车场钢结构屋盖采用地面原位拼装+整体提升技术,提升总荷载2800吨,提升高度约28米,同时采用数字化分级监控平台设定系统参数自动调节,实现对大跨度拱形变截面钢框架屋盖,高精度同步提升的动态控制确保提升过程平稳可控


▲钢屋盖整体提升

  

  绿色“光谷”贯穿车站南北


  雄安站屋顶拉开的缝隙形成极具特色的“光谷”“绿谷”,将京雄、京港台车场与津雄场天然分割,同时也成为室外景观庭院作为上下贯通的采光通廊,将自然光线和景观引入室内。


▲光谷照片


  站房屋面系统总面积16万平方米,屋面铺设4.2万平方米光伏建材,其光伏发电可供站内照明,总容量6兆瓦,年节约标煤18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00吨,相当于植树12万公顷。


▲屋面光伏建材


一站一景打造“人文京雄”


  雄安站外观以白洋淀水文化为源头,采用“青莲滴露”设计主题呈水滴状椭圆造型,椭圆形屋盖轮廓如清泉源头,似一瓣青莲上的露珠。


  通过运用建筑语言、装饰纹样、绿色设计、光影技术等手段,将二十四节气元素融入玻璃幕墙,寓意四时更替。


▲节气元素


山河无恙,家国梦圆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

雄安站 圆满交卷!


来源:中国建筑融媒体中心、结构设计